计划性报废企业VS反计划性报废企业,谁的竞争力更强?


计划性报废企业VS反计划性报废企业,谁的竞争力更强?

结论:

  •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早期阶段,计划性报废企业效率更高;
  • 在经济成熟与增长放缓阶段,反计划性报废企业更具竞争力。
  • 在国际企业品牌竞争中,反计划性报废企业竞争力更强!

​ 我们都知道,现在的耐用品行业:电子产品、家电、汽车行业等,是实行的计划性报废制度的,也就是尽可能的缩短耐受品的生命周期,逼迫消费者换新产品,以换取短期高销量和短期高利润。但是,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是:长期情况下,反计划性报废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!

​ 备注:本文部分内容借助AI辅助。

​ 感慨:没想到我也能写一些经济学沾边的文章了,感谢AI的发展!!!

计划性报废的经济逻辑:

起源就是20 世纪 20 年代灯泡卡特尔(Phoebus cartel)。

动机

  • 厂商通过缩短寿命维持销售量;
  • 符合短期利润最大化与资本市场逻辑。

缺陷:资源浪费、环境压力、消费者不信任。

理论依据

  • Bulow(1986)模型:计划报废最大化垄断利润但降低社会福利。
  • Coase(1972)“耐用品垄断困境”:寿命越长,降价压力越大。

反计划报废的逻辑与长期竞争优势

  • 反计划报废定义:产品寿命长、可维修、生命周期服务化。
  • 初期劣势:成本高、销量低、资本回报慢。
  • 长期优势
    1. 生命周期成本更低(TCO 理论)。
    2. 品牌信任与口碑积累。
    3. 政策与环保转向。
  • 案例:
    • 丰田、松下、Miele、Leica、苹果的长期系统维护策略。

社会收入与消费结构的转折点

  • 早期社会:人均收入低 → 价格敏感 → 计划报废型盛行。

  • 成熟社会:重视时间、信任与维护成本 → 反报废型崛起。

  • 对应国家阶段:

    阶段 主导模式 代表国家
    工业化早期 计划报废 中国、印度、巴西
    成熟工业化 混合型 美国、韩国
    后工业社会 反报废 日本、德国、北欧

政策启示与未来趋势

​ 反计划报废有助于减缓资源压力与贫富差距。

​ 未来竞争不在“谁更新快”,而在“谁活得久”。

政府政策:

  • 建立产品可维修法(Right to Repair)
  • 延长质保年限、征收报废税
  • 鼓励企业转向“服务型盈利”而非“销售型盈利”

企业战略:

  • 模块化设计 + OTA 升级 + 生命周期管理。

案例

汽车行业

指标 美国三大车厂(福特/通用等) 日本车厂(丰田/本田)
设计理念 频繁换代、刺激消费 长寿命、稳定品质
平均寿命 6–8 年 10–15 年
售后体系 新车主导 二手车与保养生态
长期利润 高波动、周期性危机 稳定增长、现金流强
品牌信任 多次崩塌(召回、油耗门) 长期积累(口碑极稳)

结果:
短期美国品牌赚快钱,长期丰田统治世界。
这正是“反直觉”的经济规律:

反计划报废型企业看似慢,实则长远稳。

手机行业

项目 苹果生态(反计划报废型) 安卓阵营(计划报废型)
核心逻辑 高价、长寿命、长期更新、封闭生态 低价、快更新、多品牌竞争、开放生态
盈利模式 硬件+服务+生态锁定 走量+新机频繁发布+广告+配件
用户心智 “买一次,用很多年” “买便宜的,下次再换”
系统支持周期 5–7 年 2–4 年(部分高端机除外)
产品残值 高,二手价格稳定 低,折旧快
品牌粘性 极高(iCloud + iMessage + App Store) 较低(品牌替代性强)
市场表现 占全球销量约 20%,利润约 80% 占全球销量约 80%,利润约 20%

👉 苹果赢在时间,安卓赢在规模。
它们其实是两种经济模式的缩影:

  • 苹果 = “成熟经济体的稳态战略”
  • 安卓 = “成长型经济体的高速竞争战略”

微观机制:两种商业模式的经济逻辑

(1)苹果:反计划报废型企业逻辑

目标: 最大化单个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(LTV)

苹果的核心策略不是“卖更多手机”,而是:

“让用户在生态内多活十年、多花十倍的钱。”

关键手段:

  1. 长期系统支持:
    • iPhone 6S(2015)能更新到 iOS 15(2021)以上,寿命 6 年+。
  2. 硬件耐用 + 高残值:
    • 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性能冗余高、二手市场需求强。
  3. 服务收入持续增长:
    • iCloud、Apple Music、Apple Care、App Store 抽成等成为稳定现金流。
  4. 生态闭环锁定用户:
    • 一旦进入 iCloud / iMessage / iPad / Mac,转出成本极高。
(2)安卓阵营:计划性报废型企业逻辑

目标: 以低价和快速迭代占领市场。

安卓厂商分布在全球多个发展中经济体(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、拉美),
面临的现实是:消费者预算有限但人口庞大

关键手段:

  1. 年度新品潮:
    • 每年多款机型,每季新系列,价格梯度密集。
  2. 硬件升级驱动销售:
    • 用“相机更强”“处理器更快”“AI加持”等刺激购买。
  3. 生命周期短:
    • 系统支持 2–3 年;部分中低端机 18 个月即停更。
  4. 渠道促销与价格战:
    • 依赖销量与市场份额维持现金流。

虽然单机利润薄,但靠庞大基数维持生存。
这对人口红利期国家最有效。

长期演化:两个阵营的分化趋势

阶段 安卓策略效果 苹果策略效果 社会特征
发展初期(2009–2014) 快速普及智能机、价格下探 小众高端市场 市场爆发、安卓扩张
中期(2015–2020) 进入红海,竞争激烈、利润下降 稳定盈利,生态壮大 市场饱和、用户理性化
成熟期(2021–2030) 价格战内卷、品牌分化 稳态利润、生态统治 成熟社会偏好“耐用机”

📈 宏观趋势:

  • 安卓主导“成长型社会”;
  • 苹果主导“稳态社会”;
  • 当国家人均 GDP 超过约 2 万美元时,苹果占比会显著上升。

比如:

  • 中国 2010:安卓 >90%,苹果 10%;
  • 中国 2024:苹果用户已占 25%+ 且集中于高收入群体。

从“市场份额”到“利润份额”的悖论

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奇特现象:

  • 安卓阵营占全球销量 **≈80%**;
  • 但苹果拿走全球利润 **≈80%**。

这是典型的「稳态文明压制增长文明」效应:

“快的赢数量,慢的赢时间。”

原因有三:

  1.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(LTV)差异
    安卓用户平均换机 2 年,苹果用户平均 4–5 年但服务消费更高。
  2. 二手市场 + 品牌信任
    苹果设备能在更长时间产生收益(App Store 收入仍存在)。
  3. 生态闭环锁定效应
    安卓厂商之间竞争激烈、替代性强,利润被摊薄。

未来趋势:安卓阵营“苹果化”,苹果加速服务化

安卓阵营的自我进化
  • 三星、Pixel、小米高端机开始延长系统支持周期(至 5–7 年)。
  • 出现「可修复手机」「模块化手机」(如 Fairphone)。
    → 安卓生态正向反计划报废方向演化
苹果的进一步“去硬件化”
  • 苹果已将增长点转向 服务 + 可穿戴 + AI
  • 手机更新速度减慢,但用户价值周期延长。
    → 苹果正从“硬件公司”变为“稳态生态公司”。

📊 结论趋势:
未来 10 年内:

  • 安卓会向“反报废”靠拢(因为利润压力大);
  • 苹果会保持“长寿命 + 高利润 + 生态垄断”;
  • 两者最终在耐用与更新速度之间形成平衡

总结:两种手机文明的长期均衡

维度 苹果(反计划报废文明) 安卓(计划报废文明)
战略核心 生态锁定 + 长期信任 快速创新 + 市场普及
适用环境 富裕社会、稳态经济 新兴国家、成长经济
优势 利润高、口碑强、生命周期长 规模大、迭代快、成本低
劣势 初始门槛高、封闭 品牌黏性低、利润薄
长期结果 稳定统治中高端市场 广覆盖但分散、逐渐高端化

一句话总结:
安卓赢下了世界,
但苹果赢下了时间。

中国摩托车败走东南亚

1. 中国摩托车品牌曾快速进入东南亚,但萎缩明显

  • 有报道指出:

    “二十年前,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曾占有很高份额,但不到 20 年后,其市场份额降至不到 5%。”

  • 特别是在 Vietnam 市场:研究指出中国企业“缺乏品牌知名度和长期战略”而难以站稳。

  • 学术研究将其归结为技术学习、租值(rent)管理失败的问题。

2. 企业/产业链层面问题也被指出

  • 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市场被指出:

    “在东南亚中国厂商被自己削价竞争、自身组件走私、自身运营混乱”导致失败。

  • 从价值链升级视角看,中国厂商参与越南摩托车产业链升级并未形成有效“获租机制”

失败的原因分析

原因 A:品牌与信任缺失
  • 虽然产品价格低,但消费者对“质量”“品牌”有强烈偏好。
  • 在越南市场,日系摩托车品牌因多年信任积累而占优。中国品牌“低价冲量”但难以赢得信任。
  • 品牌力弱意味着无法从“价格战”脱身,长期竞争受限。
原因 B:产品/服务生命周期及质量问题
  • 若产品寿命短、维修服务差,那么虽进入快,但退出也快。
  • 中国厂商在东南亚有“自行削价”“靠低成本组件”进入,但缺乏长期服务和零部件保障。
  • 在你的耐用品视角,这其实是“靠快、但寿命/质量弱”的典型,属于“计划报废逻辑”但在那环境下未必合适。
原因 C:产业链与制度环境的不契合
  • 东南亚国家的本地化要求、零部件本土化率、政府补贴政策、品牌保护等制度因素,往往给外来厂商造成附加障碍。研究指出,中国 TNC(跨国公司)在东南亚受到“市场仍在整合、规制复杂、本地合资伙伴目标不同”制约。
  • 中国厂商若无法快速适配当地制度/价值链,就会处于劣势。
原因 D:市场战略偏差或短视
  • 一些资料指出中国摩托车厂商“缺乏长期视野”,更偏向于“以低价抢市场”而非“建立品牌+服务”模式。
  • 这种策略在初期可能有效,但进入品牌竞争阶段或服务需求提升阶段时,容易被淘汰。

结论

  • 在国际上与反计划性报废企业进行竞争,计划性报废的品牌很难竞争的过!

总结

​ 中国现在人均GDP约1.35万美元,由于人口差异极大,个别城市已超过2万美元。所以中国的耐用品企业品牌,如小米,比亚迪,美的等等,应该转向反计划性报废,增加产品的耐用度,呵护品牌,增强品牌信任度,方能在国际竞争中,保持长期不败之地。


文章作者: 洛神葵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注明转载外均为原创,采用 CC BY-NC-ND 4.0 许可协议。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转载请注明来源 洛神葵 !
  目录